1. 首頁|品牌聲明|網站建設|網址導航|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農業資訊>致富經 > 莒南:“窮山窪”變身“綠富美” 富民產業撐鼓村民腰包
            莒南:“窮山窪”變身“綠富美” 富民產業撐鼓村民腰包
            農業網   時間:2019/12/12 11:37:00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閱讀數:486

             

            沿莒南縣城南環路西行8公裏,有一個叫富泉的村莊,800戶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子舟車不通,內貨不出,外貨不入,閉塞而又安靜。由於村莊貧困落後,沒有活力,願意留在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受家庭拖累、無法外出討生活的中老年人耕耘在祖祖輩輩依靠的黃土地上,默默守望着村莊的“百年孤獨”。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後,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富泉村因地制宜,開拓進取,以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和昂揚奮進的奮鬥姿態,苦幹實幹,從一個“窮山窪”一點一點變身爲“綠富美”。
            “往西是富民產業項目區,往東是大櫻桃示範種植區,往北是村民生活區,我們村現在可是美麗鄉村。”站在村口,十字路街道富泉村黨支部書記曹佃振自豪地介紹着。
            富泉村的變化得從*書記入村說起。2015年,在*書記幫扶下,村兩委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建設農機合作社、櫻桃合作社等,變村民單打獨鬥爲抱團發展。村內以土地流轉經營爲主,實行統一耕作、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組織作業、統一收費標準,按照“個體所有、聯合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存、共同發展”的模式進行運作,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解放了勞動力。
            “以前我們是靠天喫飯的,守着幾畝口糧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趙豔芬說,如今,既有土地流轉金,還有打工收入,腰包可比以前鼓多了。
            2017年,十字路街道將扶貧資金整合使用,可是這19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該投向哪裏?首先得有地,其次得有村子的支持。曹佃振得知這一消息後,主動申請保證能把土地流轉出來。3天時間,150多畝地騰出來了,12個大棚落戶在了富泉村。談及土地流轉爲何如此迅速,曹佃振笑着說,村民都嘗到土地流轉的甜頭了,人“心”動起來了。
            就這樣,村民從自家土地上“解放”出來,或承包大棚,或到項目地打工,收入的增加看得見、摸得着,幹勁十足。
            慢慢富裕起來的富泉村並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充分抓住扶貧的各項政策,解放思想,主動出擊,全面推進,讓老百姓脫貧不返貧、致富可持續。今年,868萬元扶貧資金用於在富泉村打造高標準扶貧產業園和標準化養豬舍項目,555萬元扶貧專項資金用於建設高標準蘑菇出菇棚和一條蘑菇菌棒生產線。“我們得確保扶貧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通過整合投向一個項目,確保收益真正用在貧困戶脫貧上。”十字路街道扶貧辦副主任厲建鈞說。
            看着千萬元資金落戶在這個小村莊,曹佃振也有過焦慮和壓力,但是他還是四處奔走積極爲村莊爭取項目。“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咱沒抓住,如今有了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必須得幫村民做點實事。要不然,對不起這份工作啊。”
            無“業”不興,無“業”不富。“農業興村,工業富村,商業活村,我心裏有譜。”曹佃振給筆者掰扯着。隨着鄉村大舞臺、文化長廊、便民服務中心、農家書屋、老年幸福大院一一亮相,富泉村變得熱鬧起來,村民生活得更有精神頭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沿莒南縣城南環路西行8公裏,有一個叫富泉的村莊,800戶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子舟車不通,內貨不出,外貨不入,閉塞而又安靜。由於村莊貧困落後,沒有活力,願意留在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受家庭拖累、無法外出討生活的中老年人耕耘在祖祖輩輩依靠的黃土地上,默默守望着村莊的“百年孤獨”。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後,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富泉村因地制宜,開拓進取,以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和昂揚奮進的奮鬥姿態,苦幹實幹,從一個“窮山窪”一點一點變身爲“綠富美”。

             

            “往西是富民產業項目區,往東是大櫻桃示範種植區,往北是村民生活區,我們村現在可是美麗鄉村。”站在村口,十字路街道富泉村黨支部書記曹佃振自豪地介紹着。

             

            富泉村的變化得從*書記入村說起。2015年,在*書記幫扶下,村兩委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建設農機合作社、櫻桃合作社等,變村民單打獨鬥爲抱團發展。村內以土地流轉經營爲主,實行統一耕作、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組織作業、統一收費標準,按照“個體所有、聯合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存、共同發展”的模式進行運作,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解放了勞動力。

             

            “以前我們是靠天喫飯的,守着幾畝口糧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趙豔芬說,如今,既有土地流轉金,還有打工收入,腰包可比以前鼓多了。

             

            2017年,十字路街道將扶貧資金整合使用,可是這19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該投向哪裏?首先得有地,其次得有村子的支持。曹佃振得知這一消息後,主動申請保證能把土地流轉出來。3天時間,150多畝地騰出來了,12個大棚落戶在了富泉村。談及土地流轉爲何如此迅速,曹佃振笑着說,村民都嘗到土地流轉的甜頭了,人“心”動起來了。

             

            就這樣,村民從自家土地上“解放”出來,或承包大棚,或到項目地打工,收入的增加看得見、摸得着,幹勁十足。

             

            慢慢富裕起來的富泉村並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充分抓住扶貧的各項政策,解放思想,主動出擊,全面推進,讓老百姓脫貧不返貧、致富可持續。今年,868萬元扶貧資金用於在富泉村打造高標準扶貧產業園和標準化養豬舍項目,555萬元扶貧專項資金用於建設高標準蘑菇出菇棚和一條蘑菇菌棒生產線。“我們得確保扶貧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通過整合投向一個項目,確保收益真正用在貧困戶脫貧上。”十字路街道扶貧辦副主任厲建鈞說。

             

            看着千萬元資金落戶在這個小村莊,曹佃振也有過焦慮和壓力,但是他還是四處奔走積極爲村莊爭取項目。“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咱沒抓住,如今有了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必須得幫村民做點實事。要不然,對不起這份工作啊。”

             

            無“業”不興,無“業”不富。“農業興村,工業富村,商業活村,我心裏有譜。”曹佃振給筆者掰扯着。隨着鄉村大舞臺、文化長廊、便民服務中心、農家書屋、老年幸福大院一一亮相,富泉村變得熱鬧起來,村民生活得更有精神頭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chenfangjun首頁打印字體[]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爲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爲“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後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色欲AV亚洲午夜精品无码,色欲AV亚洲永久无码精品麻豆,色欲ΑV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_综合